650岁古城墙“植入”了灰色的现代钢结构桥梁。 泱波 摄
纤细的钢架之间,可以清楚看到明初建设的“墙内墙”。 泱波 摄
中新网南京4月8日电 (记者 申冉)今年正在度过其650岁寿诞的南京明城墙,在风景最为秀丽的一段断垣处,“植入”钢筋支架的连接桥梁,引发当地民众的极大兴趣。一直致力于将明城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南京市政府,为了满足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严格要求,多年来对这座庞大的古文物持续进行着谨慎的修复,同时,也在尽可能发展其可观的利用价值。
位于南京中山门北侧的紫金山前湖段城墙,正对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和郁郁葱葱的紫金山风景区,受到游人和市民的喜爱。1991年,因汛期大雨,正面湖景的一段明城墙垮塌出一个上部约70米、下部约50米梯形缺口。
今年,“遥相对望”20多年的这截“断墙”终于被一座钢结构桥梁连通:六根钢筋铁柱支撑起的钢制桥面与两端的明城墙甬道平行连接,行人也可从桥上通行。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书记曹方卿告诉记者,这种“混搭”形式,参考了国外很多古城的实例,“该处位于湖区边缘,地下均为淤泥,土体承载力很差,按原有的砖墙来修补,可能会再次导致塌陷。钢结构自重较小,对城墙基础压力较小,同时抗震性能良好。”
记者注意到,这座钢“桥”整体刷上了青灰色的油漆,与两边的明城墙青砖较为统一,在质地上却有明显的差别,“保持国家级文物明城墙原真性,同时,后世增加的保护结构需可识别和可逆。”曹芳卿解释,对文物的损害和干涉越少越好,这是原则。
这段断垣下,正在建设一个小型的古城墙展览广场,未来将免费向市民游人开放。 泱波 摄
除此之外,通透纤细的钢结构桥梁,也让观者对这座650岁高龄的明朝文物有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据了解,当年在这处断裂缺口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段明代早期修筑的矮城墙、以及一座完整的明代修建水涵。
“由于600多年来各朝代的重新修葺,最初期的南京明城墙极为罕见,对研究明城墙建筑史是非常有价值的。”曹芳卿说,钢桥的形式,可以最大可能地展示被墙体‘包裹’的明初城墙和水涵,让观者近距离地观赏、甚至触摸到这些老古董。整体展示工程将于本月全部完工,向社会开放。
十多年来,南京一直致力于为该市的明城墙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总长35公里、地面25公里的650岁庞大“古文物”,在经历了风雨侵蚀和各种人为破坏之后,现在约有10公里的缺损墙体,如何保护、修复和展示利用,是申遗进程中最大的“障碍”。
“申遗实际上是对中国城墙不断认知、保护管理、引入国际标准的过程。”申报文本的起草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日以南京、西安、荆州、襄阳、临海、寿县、兴城、凤阳8个城市联合“打包”的“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已上交至国家文物局,最快到2019年才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