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小时销售热线

136-9735-5249 / 褚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年年有人落水 屯昌中建农场“漫水桥”成百余村民心病

2016-11-17 20:43:38
  编者的话:党报不仅是舆论引导、政策传播的重要“发声者”,也是沟通政民关系的重要载体。

  海南日报今起推出《政音民声》版,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媒体的沟通功能,为公共利益服务,联系政府与群众,与省政府综合服务热线12345和海报集团新闻热线966123紧密联动,关注民生热点,追踪事件进展。

  海南日报记者将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深入现场深入第一线,关注老百姓的悲喜冷暖,解决群众身边的愁急烦难,讲述基层工作的甜酸苦辣。敬请关注。

  民声追追追

  屯昌中建农场二十八队的主要出行桥梁年久失修,隐患重重

  百余村民渴望告别“漫水桥”

  -海南日报记者邓钰

  一条南强河将屯昌县中建农场二十八队与外界隔绝。长期以来,农场村民主要依靠一座简陋的“漫水桥”出行。日前,当地村民向《海南日报》反映,受到台风“莎莉嘉”和连续降雨的影响,河流水位居高不下,给当地人出行造成极大不便和严重安全隐患,渴望通过海南日报呼吁相关部门修建新桥,解决出行难题。

  

 

  屯昌中建农场二十八队村民涉水过桥。海南日报记者刘贡陈元才摄

  有村民过桥时险被冲走

  日前,记者来到中建农场二十八队,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河边。眼前的南强河,宽30余米,最深处超过2米,水流湍急。河上用水泥和石头架起了一道简陋的桥,桥宽约3米,桥面紧贴水面,坑洼不平,两侧没有护栏。

  “水位下降时,桥才露了出来。”村民吴志明指着南强河上简陋的“漫水桥”介绍,当地村民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南强河一侧的山岭开荒耕种,发展至今共有15户人家百余名村民定居山中。最初,村民靠铁架桥通行。1979年,全村人自发筹钱施工才建起了现在的“漫水桥”。

  桥建好后,便成了全村人的主要通道,大伙买米、买菜,到外地卖橡胶、槟榔和小孩上学都得通过这座桥。吴志明满面忧虑地说:“但长期以来,‘漫水桥’隐患重重,给大家带来了很大困扰。”

  “这桥每年有两三个月不能走,好几次差点酿成事故。”谈起桥的隐患,村里的老人蔡兴学心有余悸。他介绍,每年一到雨季和台风季,河流水位上涨,便会迅速漫过桥梁。“有时候水都没过了人腰,大家看不清路,只能边走边用竹棍探路,才能确定位置。我的老伴就曾在过桥时不慎落水,差点被冲走。”

  一旁的村民蔡仁林忍不住告诉记者,就在两个月前,他过河时,自家的摩托车被流水冲到河里,事后才被打捞上岸。他介绍,虽然村里还有一条外出的山路,但该路只有一米余宽,且出行距离和时间都大大增加。“如果绕行,走路过去需要一个多小时,而且不方便运送东西。由于绕路实在太麻烦,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从桥上过。”

  

 

  天晴时,桥面露出水面仅十几厘米。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刘孙谋摄

  政府计划将桥改造重建

  隐患重重的“漫水桥”成了全村人的心病,大伙一直盼着什么时候能够修起一架安全稳固的新桥。蔡兴学满面愁云地说道:“虽然现在还没出过事,但每年都有人和车落水,全村人都极其担心会出安全事故,尤其害怕下雨天时会有上学的孩子被冲走。”

  村民介绍,为了建桥,村民曾多次尝试筹款,但由于修建新桥所需金额巨大,最后只能作罢。此外,记者了解到,由于中建农场二十八队村民所居住的山岭位于农场和地方的交界处,土地的管辖权不明,无法确定责任单位。在双重原因影响下,居民建桥的心病长期无法解决。

  随后,记者与屯昌县交通局取得联系。该局局长何成介绍,该局此前已针对此处“漫水桥”的情况进行核查,将其确认为四类危桥,并纳入该局“十三五”交通改造计划,届时将使用专项经费对其进行改造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