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岛建设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关键线路之一,岛壁围护结构采用钢圆筒,钢圆筒间插打副格,堪称世界级的技术难题。为了解决施工难点,“大直径钢圆筒围成人工岛”这一大胆设想闪现在中国交建总工程师、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的脑海中。然而,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创新工艺,在国内外根本没有规范和经验可以参考。
经过多方面专家论证,超大直径钢圆筒、液压振动锤联动的优化方案被正式采纳为最终方案,这也成为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的一项创举。两个人工岛建设共用了120个直径22米、最高50.5米、重达500吨的钢圆筒,242个副格,每个钢圆筒都相当于一栋高层住宅楼。这些钢圆筒分批次建造,再由8万吨级的远洋运输船从上海运到珠江口,在工程中使用如此重量级的运输船在国内尚属首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巨大的钢圆筒深插入海底,必须要有配套的振沉设备——岛隧工程采用的是八锤联动液压振动锤,这也是世界首创。八锤联动,不仅要保证共振,还要保证精确度。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钢圆筒不同寻常,除了自身的高、大、重之外,还有一个特殊性——每个钢圆筒外侧都有为嵌入“副格”预留两个凹槽。钢圆筒振沉垂直精度偏差超过误差范围,副格将无法安装。
“钢圆筒振沉管理系统”可以说是为超大钢圆筒振沉安装上了“眼睛”。该系统创造性地使用了GPS定位系统和全站仪定位系统相结合的全新的定位构想。在伶仃洋面上,1600吨起重船“振浮8号”吊着振沉系统和钢圆筒,在自主研发的“钢圆筒振沉管理系统”的引导下,实现正确定位。
2011年5月15日,随着液压振动锤传来的轰鸣,直径22米、高40.5米的首个钢圆筒沉入水底,插入泥中21米,垂直度偏差小于1/500;9月11日,西人工岛最后一个钢圆筒振沉入海,垂直偏差小于1/600;同年12月21日,东人工岛最后一个钢圆筒成功“定”入水中。一月三船、一日三筒、振沉垂直度多次1/500,东、西人工岛建设创造了钢圆筒单体体量、振沉精度、振沉速度等多项世界纪录。每一道工序,每一项施工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光芒。
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就完成了通常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两个外海人工岛建设,创造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工程建设奇迹。